作者─連思宇
翻譯最能反映各產業的潮起潮落,本系列專欄「各行各業聊翻譯」,不定期會邀請各產業界的翻譯與非翻譯專長的專家,從實務的角度,了解翻譯在各產業中扮演的角色,探討工作上需要知道的眉眉角角
與配音的相遇,是在我大四選修的一堂通識課上。
從國中起,我因為喜歡日本的漫畫、動畫,進而開始自學日文,也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迷上日本聲優,也因此在挑選通識課的時候,自然而然被跟配音有關的課程給吸引。而實際上課之後,更發現自己似乎有點天分,因此在內心種下了學習配音的種子。在大學畢業半年之後,更在因緣際會下前往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攻讀聲優科,就此開啟了兩年的留學生涯。
「聲優」,顧名思義就是「聲音的『演員』」,也因此學校最看重的課程就是以舞台劇表演為中心的「演技課」。針對這點老師的說法是,「如果沒辦法善用表情、肢體以及聲音演好戲,那怎麼可能純用『聲音』進行聲音表演就讓人信服?」除此之外,芭蕾舞、發聲訓練、歌唱課、配音課等課程也是不可或缺的,擁有好的姿態、儀態也很重要,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因應所謂的「聲優偶像化」。
除了在學校學習成為一名聲優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外,對他們的業界生態也能窺知一二。也許臺灣人很難想像,但日本、韓國等國家是沒有預設字幕的,這是為了讓觀眾專心在畫面上、才能更融入劇情,也因此,他們非常習慣為外來的動畫、戲劇進行配音。在日本,我看過配成日語的臺灣偶像劇,也在韓國看過配成韓語的日本動畫(韓國甚至連片頭曲、片尾工作人員名單都會替換成韓國的)。
在多數國家中,「二次配音」是被廣為接受的,在日本,好萊塢大片的日語配音甚至會上院線,有著一批不喜歡看字幕的支持者。如果你訂閱了Netflix或是Disney+,不妨打開看看其他國家語言的配音版本,你會不難發現,提供其他語言的動畫、戲劇中(尤其是戲劇),能選擇國語配音的選擇相對較少。
而說到臺灣的戲劇配音,流程大致如下:翻譯→看帶潤稿→配音→後製→內部QC→客戶QC→播出。一般來說看帶潤稿這個流程是由領班負責,近年來也會交由新人負責。平均來說,一集一小時的帶子大概得花上六個小時左右潤稿,如果首次接觸看帶工作,或是翻譯品質不佳,則耗費的時間會再增加;加之平均一週都要出四集稿子,帶來的負擔非同小可。
當然,隨著熟練度增加、懂得影片的語言,或是懂得運用一些小技巧,都能加快看帶速度,但如果想要將稿子改得對得上演員的台詞長度,兼顧文法正確、語句通順、生活化等條件的話又是一大考驗,無形中也會增加潤稿時間。
早期韓劇由於翻譯人手不足,翻譯品質參差不齊,客戶也不太會在意原意,因此能將稿子改得生動有趣,用字遣詞也更貼近臺灣人說話方式、用字遣詞,甚至會多出一些原意沒有的語句,但觀眾會看得津津有味、更融入劇情,《順風婦產科》即是一例。
可惜的是由於環境改變,有些客戶會希望盡量還原韓文原意,以期達到文化傳遞的效果,但對於觀眾來說就會覺得哪裡怪怪的,或是出現文句、語法不通順的感覺,在無法察覺這個問題的情況下,通通歸咎到配音上,覺得「中配很崩」。不過相對的,也有客戶選擇讓看帶人員大幅度改稿,以求內容生動有趣。其實兩造的做法沒有絕對的對錯,就是出發點與訴求不同罷了。
最後來談談配音時間。通常主角的話量多,錄音時間少則一小時,多則兩小時,而配角根據每集戲分多寡,少則半小時內,多則一小時。在薪資凍漲多年的情況下,配音員為求多接一些case,加上數位錄音的方便特性,收音由早期的全體人員到齊漸漸演變到今天的單人收音。儘管這樣的作業模式可以為配音員帶來更多收入,但少了對戲的對象,以及可以效仿的前輩,除了品質被犧牲,表演技術也不若從前那樣好傳承給後輩。
品質、技術傳承VS時間金錢成本,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?這對於現今的配音員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。
連思宇,現職配音員,兼職日語翻譯、口譯,畢業於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聲優‧演劇科,回國後參與大人物藝術製作舉辦的《明日聲優之星》第二屆,於培訓期間以迪士尼影集《天才學園》奧莉一角出道;配音經歷11年。代表作:《間諜家家酒》:安妮亞‧佛傑、《Re:0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》:雷姆、帕克,、《我的英雄學院》:蛙吹梅雨、八百萬百,《江湖救援團》:夏彩。 |